梅苑双语网

教育部小学改革新政策下,家长最关心的3个变化是什么?

教育部小学改革新政策的核心在于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优化教育生态,减轻学业负担,提升育人质量,近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多项举措,涵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师资建设等多个维度,旨在推动小学教育从“应试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型,为儿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部小学改革新政策

课程设置:强化基础与素养融合
新政策调整了课程结构,在保留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学科的基础上,大幅增加科学、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等课程的课时占比,小学3-6年级科学课每周增至2-3课时,确保学生动手实践与科学探究的时间;体育课保证每天1小时校园活动时间,并增设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跳绳等,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语文课结合红色经典阅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数学课通过生活场景教学提升应用意识。

教学方式:从“灌输式”到“启发式”
政策明确要求小学课堂减少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倡导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教师需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引导者”,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合作探究,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可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科学课上,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政策严禁“超前教学”和“超标培训”,要求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评价体系:从“分数唯一”到“多元发展”
新政策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建立“过程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取消小学阶段的统一考试,代之以随堂测验、作业分析、课堂表现等日常评价;引入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品德发展、学习能力、兴趣特长等维度的发展情况,部分学校试点“星级评价”,从“阅读之星”“运动达人”“劳动小能手”等多元角度肯定学生进步,政策严禁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保护学生心理健康。

师资建设:提升专业能力与育人水平
为保障改革落地,教育部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每所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培训和教学能力研修,组织教师参与“新课标解读”“跨学科教学设计”等专题培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政策提高教师待遇,保障课后服务补贴,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家校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
新政策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家校沟通平台等渠道,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学校需定期举办家庭教育指导讲座,帮助家长理解“双减”政策内涵,避免盲目报班补课,部分学校推行“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活动,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决策。

新政策与旧政策对比表
| 维度 | 旧政策 | 新政策 | |----------------|--------------------------|---------------------------| | 课程设置 | 核心学科课时占比高 | 增加体艺劳课时,强调跨学科融合 | | 教学方式 | 以教师讲授为主 |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 | | 评价体系 | 以考试成绩为核心 | 多元综合素质评价 | | 考试安排 | 频繁的统一考试与排名 | 取消统考,注重过程性评价 | | 家校合作 | 家长被动接受学校安排 | 主动参与,协同育人 |

相关问答FAQs
问:新政策下,家长应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答:家长应树立“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关注孩子身心全面发展而非单纯成绩,可配合学校落实“双减”政策,减少校外培训,增加亲子阅读、运动和劳动实践时间;通过家校沟通平台主动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与教师共同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

问:小学阶段取消统一考试,如何保障学生学习效果?
答:取消统一考试并非降低要求,而是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发展,学校将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反馈、项目成果展示等过程性评价,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教师会针对薄弱环节提供个性化辅导,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家长也可通过日常观察和孩子交流,了解其学习兴趣和进步,形成家校合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