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江苏省2025学前教育新规有哪些调整?家长须知政策变化要点

江苏省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是规范和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文件体系,涵盖了办园体制、保教质量、师资建设、经费保障等多个维度,旨在构建普惠优质、安全规范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近年来,江苏省围绕“幼有所育”目标,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法规,推动学前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

江苏省学前教育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与核心框架

江苏省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上位法为依据,结合本省实际形成了“1+N”政策体系。“1”指《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于2012年颁布实施,是全国较早的地方性学前教育法规;“N”则包括《江苏省“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关于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等专项文件,共同构建了覆盖规划、办园、保教、保障等全链条的制度框架。

政策核心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强化政府主导,明确省、市、县三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要求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是突出公益普惠,提出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85%;三是注重质量提升,建立保教质量评估体系,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防止“小学化”倾向。

关键政策内容与实施要点

(一)办园体制与资源供给

政策明确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要求各地编制学前教育设施布局规划,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政策,配套园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2025-2025年,全省新增普惠性学位超20万个,农村地区通过农村幼儿园提升工程,实现乡镇公办园全覆盖,村级幼儿园办园条件显著改善。

(二)保教质量与规范管理

《江苏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细化了办园条件、安全卫生、保育教育等评估指标,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初步自理能力,政策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要求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幼小衔接双向联动,推行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每年对幼儿园办园行为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三)师资队伍与专业发展

针对学前教育师资短缺、流动性大等问题,政策要求将幼儿园教师纳入教师编制管理,逐步提高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实现公办园劳动合同制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实施“幼师国培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25年全省培训幼儿教师超5万人次,严把教师入口关,要求幼儿园教师须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保育员需取得职业资格证。

(四)经费保障与成本分担

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渠道筹措”的投入机制,省级财政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对经济薄弱地区给予倾斜,要求各地落实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为800元、600元、500元/年·生),普惠性民办园享受生均补贴,收费标准实行政府指导价,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等给予保教费减免。

政策实施成效与发展方向

通过政策推动,江苏省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2025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普惠性资源大幅增加,“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保教质量持续提高,游戏化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得到根本扭转。

江苏省将进一步聚焦优质均衡发展,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新建改扩建一批高品质幼儿园;二是深化保教改革,推广“安吉游戏”等本土化实践模式;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四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学前教育”平台,提升管理效能。

政策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成效显著,但政策落地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农村地区幼儿园办园条件有待改善,优质师资分布不均,民办园可持续发展机制尚不健全,对此,江苏省正通过“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等措施,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与退出机制,动态调整财政补贴标准,保障民办园良性发展。

相关问答FAQs

Q1:普惠性幼儿园的认定标准是什么?家长如何选择?
A: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需同时满足三方面:一是收费执行政府指导价,普惠性民办园保育教育费标准不超过当地同类型公办园的1.8倍;二是办园达标,通过省级优质园或以上等级评估;三是面向社会大众招生,无入园限制,家长可通过查看幼儿园公示的收费文件、办园等级证书,以及咨询当地教育部门确认其普惠性质,选择时还应综合考虑办园理念、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因素。

Q2:政策如何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家长需要配合做什么?
A:政策严禁幼儿园教授拼音、识字、计算等小学课程内容,要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创设丰富区角环境,培养幼儿观察、合作、探究等能力,教育部门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违规幼儿园通报批评并整改,家长需配合幼儿园科学育儿理念,不盲目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多关注孩子生活习惯、社交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避免家庭“小学化”教育加重孩子负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