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安全教育活动是提升村民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防范安全事故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如消防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汛防台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村级安全教育活动,对于建设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村级安全教育活动的内容应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消防安全是农村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农村地区房屋密集、柴草堆放较多、消防设施相对薄弱,火灾风险较高,活动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等方式,向村民普及火灾的成因、预防措施、初期火灾扑救方法以及火场逃生自救技能,特别是针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要重点讲解安全用火用电常识,帮助他们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用电安全也不容忽视,随着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线路老化、私拉乱接等现象时有发生,容易引发触电和火灾事故,活动中,应邀请电力专业人员为村民讲解安全用电知识,如何正确使用电器、如何检查线路隐患、发生触电事故如何急救等,并发放安全用电手册,提醒村民定期检查家中电路。
交通安全是保障村民出行安全的关键,农村道路条件相对复杂,农用车、摩托车、电动车等车辆较多,部分村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超速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违规载人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播放交通事故案例视频、设置交通安全宣传栏、开展“交通安全进家庭”等活动,向村民宣传交通法律法规和安全出行常识,强调农用车不得违法载人、骑乘摩托车和电动车要佩戴安全头盔、行人过马路要注意观察等,引导村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食品安全和防汛防台知识也是村级安全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夏季是食品安全事故高发期,应向村民讲解食品储存、加工、烹饪等方面的卫生知识,提醒村民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在汛期来临前,要组织开展防汛防台知识宣传,讲解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防范措施和避险自救方法,确保村民安全度汛。
村级安全教育活动应注重形式的创新和多样化,以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传统的“你讲我听”式宣传已难以满足村民的需求,可以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组织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文艺汇演、安全演讲比赛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村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安全知识,利用村级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平台,定期推送安全提示、案例警示、科普知识等内容,实现安全教育的常态化、便捷化,还可以组织村民参观消防站、安全体验馆等,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针对农村青少年群体,可以开展“安全小卫士”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带动家庭和整个村子的安全意识提升。
为确保村级安全教育活动取得实效,需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组成的安全教育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确保活动有序开展,要整合资源,争取乡镇政府、派出所、消防中队、卫生院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邀请消防员、警察、医生等专业人员为村民授课,提高宣传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要注重宣传实效,定期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根据村民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避免形式主义,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安全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方面表现突出的村民和家庭给予表彰奖励,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良好氛围。
以下是村级安全教育活动常见问题解答:
如何提高农村老年人对安全教育的参与度?
解答:针对农村老年人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活动形式要简单直观,多用方言讲解,结合真实案例,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二是活动时间要适宜,选择老年人空闲的时间段,如农闲季节或早晨、傍晚;三是内容要贴近老年人生活,重点讲解居家安全、防火防骗、急救常识等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内容;四是可以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由村干部、党员或志愿者上门宣传,手把手教他们掌握安全技能;五是利用村级广播在固定时段播放安全知识,让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安全教育。
村级安全教育活动如何确保常态化开展?
解答:要实现村级安全教育的常态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制度保障,将安全教育纳入村规民约,制定年度和季度活动计划,明确活动频次和内容;二是打造宣传阵地,充分利用村宣传栏、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场所,设立安全知识角,定期更新宣传内容;三是组建宣传队伍,培养一批本土安全宣传员,如退休教师、老党员、致富带头人等,让他们常态化开展宣传活动;四是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如“安全生产月”、“消防日”、“防汛防台宣传周”等,集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五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村级安全微信群,定期推送安全知识和预警信息,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模式,确保安全教育不中断、不遗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