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年最新防诈安全教育,普通人如何识破新型骗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和迷惑性日益增强,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防诈安全教育已成为提升公众安全意识、构建全民反诈防线的重要举措,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持续推进。

防诈安全教育

当前诈骗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一)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类型

  1. 刷单返利诈骗
    骗子通过社交媒体、短信等渠道发布“高薪兼职”信息,以“刷单返利”为诱饵,初期返还小额佣金骗取信任,随后诱导受害者投入大额资金,最终失联,此类诈骗针对有兼职需求的人群,尤其是学生和宝妈群体。

  2. 冒充客服退款诈骗
    骗子冒充电商平台或快递公司客服,谎称“订单异常”“产品质量问题”需退款,诱导受害者点击虚假链接或扫描二维码,盗取银行卡信息及资金,近年来,结合“屏幕共享”技术的诈骗手法尤为突出,可实时操控受害者手机操作。

  3. 网络贷款诈骗
    以“低利息、秒到账”为噱头,吸引急需资金的人群,但以“保证金”“解冻费”等名义要求转账,或伪造贷款合同实为诈骗,此类诈骗常与“征信修复”骗局结合,受害者多为年轻群体。

  4. 冒充公检法诈骗
    骗子冒充警察、检察官或法官,谎称受害者涉嫌洗钱、贩毒等严重犯罪,要求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配合调查,通过恐吓和心理操控实施诈骗,此类诈骗针对中老年群体,危害性极大。

(二)新型诈骗趋势

  • AI技术滥用:利用AI换脸、语音合成等技术伪造身份信息,实施“视频通话”“语音指令”诈骗,识别难度显著提升。
  • 跨境诈骗团伙化:诈骗窝点向境外转移,形成“技术引流、话术洗脑、转账取现”的黑色产业链,打击难度加大。
  • 精准诈骗升级:通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定制化实施诈骗,如“投资理财诈骗”“交友诱导投资杀猪盘”等。

防诈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树立“三不一多”原则

  • 不轻信:对陌生来电、短信、链接保持警惕,不轻信“中奖”“退款”“公检法办案”等信息。
  • 不透露:绝不向陌生人透露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
  • 不转账:凡是要求“转账汇款到安全账户”“刷单返利”“投资高回报”的,一律拒绝。
  • 多核实:遇到可疑情况,通过官方渠道(如拨打110、联系银行客服、登录官网核实)确认真伪。

(二)识别诈骗的“五个凡是”口诀

  • 凡是“无抵押、低利息”的网络贷款,需先交钱的都是诈骗;
  • 凡是“刷单返利”的兼职,都是诈骗;
  • 凡是“客服退款”要你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的,都是诈骗;
  • 凡是“公检法”要求转账到“安全账户”的,都是诈骗;
  • 凡是“交友诱导投资”的,都是诈骗。

(三)个人信息保护措施

  • 强化密码管理:使用不同平台设置复杂密码,定期更换,开启双重认证;
  • 谨慎授权APP权限:非必要不授予通讯录、位置、短信等敏感权限;
  • 保护身份证复印件:注明用途(如“仅用于XX”),避免信息泄露;
  • 警惕免费WiFi:避免在公共WiFi下进行网银操作或输入账号密码。

不同群体的防诈教育重点

群体 易受骗类型 教育重点
青少年 游戏皮肤交易、明星粉丝群诈骗 引导理性消费,不轻信“低价代充”“粉丝福利”,警惕陌生好友添加请求。
老年人 保健品诈骗、冒充子女/亲友诈骗 简化操作指导,强调“不贪小便宜”“遇事多与子女商量”,避免向陌生账户转账。
企业财务人员 冒充领导转账、伪造合同诈骗 严格执行财务审批流程,对“领导”转账指令通过电话或当面核实,警惕异常变更收款账户的信息。
大学生 校园贷、求职诈骗 普及金融知识,选择正规招聘平台,警惕“押金”“培训费”等求职陷阱,远离“校园贷”“套路贷”。

社会协同防诈体系构建

(一)政府与公安机关

  • 加强反诈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通过案例警示、短视频、讲座等形式普及防诈知识;
  • 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提供来电预警、风险查询、诈骗举报等功能;
  • 快速止付冻结机制,对涉案资金第一时间拦截,减少损失。

(二)企业与平台责任

  • 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加强内容审核,打击虚假广告、引流账号;
  • 银行机构对异常转账交易进行风险提示,设置单日转账限额;
  • 电信运营商封堵诈骗电话、短信,提升用户号码防护能力。

(三)家庭与个人意识提升

  • 家庭成员间互相提醒,特别是帮助老年人学习识别诈骗手段;
  • 个人主动学习防诈知识,关注官方反诈动态,提高警惕性。

被骗后的应对措施

  1. 立即止损:第一时间拨打银行客服挂失银行卡,冻结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账户;
  2. 报警处理: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通话录音等证据,立即拨打110或前往就近派出所报案;
  3. 举报渠道: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等平台提交线索;
  4. 心理疏导:及时向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寻求心理支持,避免因自责影响正常生活。

相关问答FAQs

Q1:接到自称“客服”的退款电话,对方能说出我的订单信息,是否可信?
A1:不可轻信,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用户订单信息(如购物平台、快递公司数据泄露),以此降低警惕性,正确的做法是:挂断电话后通过官方APP或官网联系真实客服核实,不点击对方提供的任何链接或扫描二维码。

Q2:如何识别AI换脸诈骗?有哪些防范技巧?
A2:识别技巧包括:观察视频画面是否清晰流畅,面部与表情是否自然同步,有无逻辑矛盾(如口型与语音不一致);要求对方做特定动作(如转头、眨眼多次)以验证真实性,防范技巧:涉及金钱往来时,坚持“视频通话+语音提问+动态验证”多重确认,不轻信“无法视频”的借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