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地震突发20秒自救黄金期,这些常识能救命吗?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极强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掌握基本的求生自救常识,能在关键时刻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以下从震前准备、震中避险、震后自救互救三个阶段,详细解析地震求生自救的核心要点,帮助大家科学应对地震威胁。

地震求生自救小常识20zi

震前准备: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地震发生前的准备是提升生存率的基础,主要包括应急物资储备、家庭预案制定和避险意识培养。

应急物资储备

建议在家中准备一个“地震应急包”,放置在易取用的位置(如门口、床头),并定期检查更新,具体物资可参考下表:

类别 包含物品
饮用水与食物 瓶装水(每人每天3升,储备3天)、压缩饼干、罐头、婴儿奶粉(如有婴幼儿)
医疗用品 创可贴、消毒棉、纱布、绷带、常用药品(退烧药、止泻药)、急救手册
工具与照明 手电筒(含备用电池)、应急哨子、多功能刀具、打火机、防风火柴
通讯与信息 收音机(手摇式)、充电宝、备用手机卡、家人联系方式清单(含外地联系人)
保暖与防护 毛毯、雨衣、口罩、手套、结实的绳索、简易逃生锤

家庭预案制定

  • 明确避险点:家中承重墙墙根、坚固家具旁(如承重墙根、墙角)等“三角空间”是最佳避险位置,需提前标记。
  • 疏散路线规划:绘制家庭逃生路线图,规划至少2条逃生通道,并定期演练(如每月1次),确保家庭成员熟悉流程。
  • 特殊人群安排:为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准备专属应急包,并明确其协助责任人。

震中避险:冷静判断,科学行动

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是首要原则,不同场景下的避险方式直接影响生存概率。

室内避险:“伏地、遮挡、手抓牢”

  • 动作要领:立即蹲下或趴在地上,降低重心;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头部和颈部;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如桌腿、床架),直到震动停止。
  • 远离危险区:切勿靠近窗户、玻璃幕墙、吊灯、高大家具(如衣柜、书架),防止被坠落物砸伤;不要使用电梯,避免被困。

室外避险:远离高大建筑,开阔地避险

  • 选择安全区域:迅速移动到空旷地带,如广场、公园、操场,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路灯、立交桥等可能倒塌或坠物的设施。
  • 避开危险地形:不在山坡、悬崖、河流附近停留,防止滚石、滑坡或次生灾害(如堰塞湖溃决)。

公共场所避险:听从指挥,有序疏散

  • 保持秩序:在商场、学校、影院等场所,不要慌乱奔跑,避免因拥挤踩踏受伤;听从工作人员指挥,避开人群密集处。
  • 利用现有设施:如在地铁、体育馆等场所,可躲在座椅下方或承重柱旁,震动停止后有序撤离。

震后自救互救:保存体力,科学施救

地震停止后,环境可能依然危险,需优先保障自身安全,再开展互救。

自救原则:保持冷静,保存体力

  • 评估伤情:若被埋压,首先检查自身是否受伤,避免盲目移动造成二次伤害;如有出血,用衣物按压止血;若被困,尽量寻找水和食物,维持生命体征。
  • 发出求救信号:有规律地敲击管道、墙壁或吹哨子(3下停1秒,重复进行),避免无谓消耗体力;听到外界声音时,及时回应。

互救要点:先近后远,先易后难

  • 优先救轻伤者:对被埋压但意识清醒、伤势较轻的人,可先协助其脱困,让其参与救助他人。
  • 科学挖掘:挖掘时避免使用利器(如铁锹)防止误伤,应用手或硬物轻轻扒开废墟;救出人员后,需注意保暖,并检查是否有脊柱损伤(避免随意搬动)。
  • 次生灾害防范:震后可能引发火灾、燃气泄漏、水灾等,需立即关闭电源、燃气总阀,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避开烟雾。

相关问答FAQs

Q1:地震时如果在电梯里怎么办?
A:地震发生时电梯会因断电停止运行,此时需保持冷静,立即通过电梯内的紧急呼叫按钮或电话联系物业、救援人员,说明被困位置;切勿强行扒门或从电梯顶部爬出,等待专业人员救援,若电梯有通风口,可尽量保持空气流通,节省体力。

Q2:震后如何判断建筑物是否安全,能否进入?
A:可通过“一看二听三判断”初步评估:看墙体有无明显裂缝、倾斜,门窗是否变形;听建筑有无异常响声(如断裂声、石块坠落声);判断建筑年代和结构(老式砖混结构、预制板建筑风险较高),若墙体出现X形裂缝、承重柱变形或地基下沉,切勿进入;需经专业检测确认安全后方可使用。

掌握地震求生自救常识,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家人的负责,希望每个人都能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灾难面前多一份从容,多一份生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