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五大常识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尚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传播、延长患者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以下是艾滋病防治的五大核心常识,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疾病、科学预防与应对。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明确风险,消除恐慌
艾滋病的传播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传染源(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传播途径、足量的病毒,科学研究表明,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日常接触不会感染:
- 性传播:无保护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是HI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无论是异性性行为还是同性性行为,均存在较高风险。
- 血液传播:输入含有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如吸毒、纹身、穿耳洞等)、使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等,可能导致感染。
-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可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将病毒传染给婴儿,但通过及时干预(如抗病毒治疗、剖宫产、人工喂养),可将传播率降至5%以下。
需要注意的是,HIV不会通过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卫生间、蚊虫叮咬等日常接触传播,无需对感染者产生歧视或恐慌。
预防措施:筑牢防线,远离风险
预防HIV感染是防治工作的核心,以下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坚持安全性行为
- 正确、全程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最有效的方法。
- 避免多个性伴侣,发生高危行为后(如无保护性行为、怀疑对方感染HIV),应及时寻求暴露后预防(PEP)措施,最好在72小时内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连续服用28天。
避免血液接触
- 不与他人共用针头、注射器,远离毒品;
- 确保医疗操作(如拔牙、纹身、美容等)使用严格消毒的器械;
- 不擅自使用血制品,必要时选择经HIV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母婴阻断
- 育龄女性若感染HIV,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后,再考虑妊娠;
- 新生儿出生后需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并避免母乳喂养。
暴露前预防(PrEP)
- 高危人群(如HIV感染者的阴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每日服用抗病毒药物,降低感染风险。
检测与诊断:早发现,早治疗
HIV感染后,潜伏期可达数年甚至更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病毒仍在体内持续破坏免疫系统,定期检测是关键:
检测方法
- 抗体检测: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法等,需在感染后3周至3个月(“窗口期”)后检测,结果较为准确;
- 核酸检测:可缩短窗口期至7-10天,适用于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
- 快速检测:通过指尖血或口腔黏膜渗出液检测,15-30分钟出结果,适用于初步筛查。
检测地点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感染科、妇幼保健院及正规检测机构均可提供免费或付费检测,保护个人隐私。
诊断标准
- 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反映免疫功能)下降,或伴有机会性感染、肿瘤等,可诊断为艾滋病。
治疗与管理:规范用药,延长生命
抗病毒治疗(ART)是控制H感染的核心手段,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重建免疫功能,使患者接近正常寿命,以下是治疗的关键点:
治疗时机
- 无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如何,所有HIV感染者均应尽早启动治疗(即“治疗即预防”);
- 治疗越早,免疫功能恢复越好,预期寿命越接近常人。
治疗药物
- 目前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案为“两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一种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或“整合酶抑制剂”,需终身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换药。
治疗效果
- 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可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既有利于自身健康,也几乎不会通过性传播感染他人);
- 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恢复,机会性感染风险显著降低。
生活管理
- 保持均衡营养、适度运动,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 定期复查(每3-6个月检测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计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避免饮酒、吸烟,不擅自服用其他药物(包括中药),以免影响药效。
社会关怀:消除歧视,共抗艾滋
艾滋病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对感染者的歧视和排斥会阻碍他们主动检测和治疗,增加传播风险,社会关怀至关重要:
消除歧视
- 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享有平等的教育、就业、医疗等权利,不应因其感染状况受到排斥;
- 了解HIV的传播途径,避免将无知转化为恐惧和歧视。
支持与帮助
- 政府、社会组织应为感染者提供免费抗病毒药物、医疗救助和心理支持;
- 鼓励感染者加入互助小组,分享治疗经验,增强抗病信心。
共同参与
- 每个人都应成为艾滋病防治的参与者,主动学习防治知识,宣传“零艾滋”理念;
- 支持艾滋病防治公益活动,为感染者营造包容、友善的社会环境。
艾滋病防治关键信息速查表
| 项目 | |
|---|---|
| 传播途径 | 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日常接触不传播。 |
| 预防措施 | 安全性行为、避免血液接触、母婴阻断、高危人群暴露前/后预防。 |
| 检测时机 | 高危行为后3周至3个月(抗体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
| 治疗原则 | 终身规范服药,定期复查,病毒载量“检测不到”即健康,且不具传染性。 |
| 社会态度 | 消除歧视,关怀感染者,共同参与防治。 |
相关问答(FAQs)
问1:与HIV感染者一起吃饭、握手会被感染吗?
答:不会,HIV主要通过性、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如共同进餐、拥抱、握手、共用办公用品等)不会导致感染,目前无证据表明HIV可通过空气、水源、食物或蚊虫叮咬传播,无需过度恐慌。
问2:感染HIV后还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吗?
答:可以,通过早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多数感染者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免疫功能逐渐恢复,能够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HIV感染者若坚持治疗,预期寿命可接近常人,且通过“治疗即预防”策略,几乎不会通过性途径传播病毒,社会应消除对感染者的歧视,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