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幼儿园新政策落地,家长最关注哪些教育方针调整?

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启蒙儿童心智、培养行为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使命,我国幼儿园教育始终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理念,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核心、以“家园共育”为支撑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以下从政策目标、内容框架、实施路径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系统梳理幼儿园教育方针政策的核心内容。

幼儿园教育方针政策内容

政策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文件要求,幼儿发展目标聚焦于“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兴趣广泛、性格活泼”四大维度,具体包括:

  • 品德发展: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萌发对集体和他人的关爱,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分享等基本道德品质。
  • 认知发展:保护幼儿好奇心与探究欲,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避免“小学化”倾向。
  • 身体发展:保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进餐、穿衣、如厕)和运动技能(如跑跳、攀爬),增强体质。
  • 社会适应: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 审美情趣:通过艺术欣赏、手工制作、音乐律动等活动,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萌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内容框架:五大领域融合渗透,贴近幼儿生活 以《指南》为依据,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强调领域间的渗透与整合,注重教育内容的启蒙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一)健康领域:身心并重,守护成长根基

健康领域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

  • 身体发展: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如球类、器械操、传统游戏),培养平衡、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建立科学的生活制度,保障充足睡眠与合理营养,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洗手、刷牙)。
  • 心理发展:营造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帮助幼儿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如生气时用语言说出感受),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避免过度保护或包办代替。

(二)语言领域:创设情境,发展表达与交流能力

语言领域注重幼儿“倾听、表达、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语言。

  • 倾听与表达:通过故事、儿歌、谈话等活动,引导幼儿认真倾听他人讲话,愿意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 阅读与书写准备:提供丰富的图画书,开展亲子阅读、绘本表演等活动,培养阅读兴趣和前阅读能力(如翻书、看图理解);通过涂鸦、绘画等方式发展手部精细动作,为书写做准备,严禁“机械抄写”“拼音教学”。

(三)社会领域:融入生活,培养规则意识与同理心

社会领域以“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核心,通过生活场景和游戏渗透社会规则。

  • 人际交往: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游戏(如搭积木、角色扮演),学习分享、谦让、解决冲突;利用节日活动(如中秋节、国庆节)引导幼儿感受传统文化,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 社会适应:通过模拟“超市购物”“医院就诊”等情境,帮助幼儿理解不同角色的职责,学习遵守公共秩序(如排队、排队);结合社区资源(如图书馆、消防队),开展参观体验活动,拓展幼儿的社会认知。

(四)科学领域:探究体验,激发好奇心与思维力

科学领域强调“做中学”,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式感知世界。

  • 科学探究:提供沙、水、动植物等自然材料,支持幼儿观察(如种子发芽)、提问(如“为什么冰会融化”)、动手实验(如沉浮游戏),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 数学认知:在生活情境中渗透数学概念(如分水果时学习“1和许多”、搭积木时认识“图形和空间”),避免通过机械记忆学习加减法。

(五)艺术领域:自由创造,感受美与表现美

艺术领域以“幼儿的感受与欣赏”为起点,鼓励用艺术方式表达情感。

  • 感受与欣赏:引导幼儿欣赏自然景物(如彩虹、花朵)、美术作品(如梵高的《向日葵》)、音乐(如儿歌、古典乐),感受色彩、线条、旋律的美。
  • 表现与创造:提供绘画、手工、歌唱、舞蹈等多种形式,支持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现(如用树叶拼贴画、即兴舞蹈),尊重幼儿的原创性,不追求“像不像”。

实施路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持科学保教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政策明确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教育目标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一)游戏化教学:让教育自然发生

  • 自主游戏: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自主游戏时间,提供积木、角色扮演材料、沙水区等开放性材料,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和伙伴,教师作为观察者、支持者而非主导者。
  • 教学游戏:将教育目标设计为游戏形式(如“数学游戏——帮小动物分食物”“语言游戏——接龙说儿歌”),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习得知识和技能。

(二)生活化教育:让学习融入日常

幼儿园教育强调“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内容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 进餐环节:学习自主进餐、珍惜粮食(渗透社会领域和健康领域);
  • 盥洗环节:学习按步骤洗手(渗透健康领域和科学领域的“顺序”概念);
  • 值日生活动:帮助分发餐具、整理玩具(培养责任感和动手能力)。

(三)环境创设:让环境成为“第三位教师”

幼儿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政策要求创设“教育性、互动性、安全性”的环境。

  • 物质环境:活动室布置应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如幼儿作品展示区、问题墙),材料投放应丰富、低结构(如纸箱、布料、瓶罐),支持幼儿自由探索。
  • 心理环境:建立平等、尊重的师幼关系,教师用微笑、拥抱、鼓励性语言与幼儿互动,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保障机制:完善政策支持,强化专业引领

为确保幼儿园教育方针政策落地见效,国家建立了多层次的保障机制。

(一)政策法规体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了幼儿园的法律地位和办园方向;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具体内容和方法指导;
  • 《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强调“普惠性发展”,要求扩大公办园资源,规范民办园办园行为。

(二)师资队伍建设

  • 严格幼儿教师准入制度,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和教师资格;
  • 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重点培训游戏组织、环境创设、观察解读幼儿等方面的技能;
  • 保障教师待遇,落实公办园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民办园教师应享受同等权益。

(三)家园共育机制

幼儿园应建立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 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幼儿的发展情况;
  • 开展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读书节),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 尊重家长的教育自主权,避免“家长作业”过多或强制家长参与与教育无关的活动。

政策实施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部分幼儿园存在“小学化”倾向、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家园沟通不畅等问题,对此,政策明确要求:

  • 严禁“小学化”:不得教授小学课程(如拼音、算术、识字),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测验;
  • 加强质量监测:教育部门通过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幼儿园等级评定等方式,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 推动幼小衔接:幼儿园与小学建立双向衔接机制,大班可通过“参观小学”“模拟小学课堂”等活动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但不得提前学习小学知识。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幼儿园“去小学化”是否意味着孩子什么都不学?
解答:“去小学化”并非让孩子“不学习”,而是反对“小学式”的学习方式(如机械记忆、重复练习),幼儿园的学习是“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例如通过搭积木学习空间认知,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语言表达,通过种植植物学习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保护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受益的学习品质(如好奇心、专注力、探究欲)。

问题2: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落实科学保教?
解答:家长应树立“科学育儿”理念,配合幼儿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不盲目要求孩子识字、算术,不将孩子与他人比较;二是支持幼儿园的游戏化教育,在家中提供玩具、绘本等材料,鼓励孩子自主游戏;三是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家园活动,主动与教师沟通孩子的发展情况,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四是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多陪伴孩子(如亲子阅读、户外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管理能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