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年养成教育新政策落地,家长该如何应对?

养成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现行政策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核心,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政策框架,但在实践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从政策演进、内容体系、实施机制及现存问题四个维度展开分析,为养成教育的深化推进提供参考。

养成教育现行政策分析

政策演进脉络:从分散管理到系统整合

我国养成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德育渗透”到“专项推进”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政策多以“德育大纲”“行为规范”等形式零星出现,如1988年《中小学德育大纲》首次提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2012年后,随着《义务教育法》修订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养成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战略,2025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将“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2025年《家庭教育促进法》进一步强化家庭在习惯养成中的主体责任,形成“政策引导-法律保障-实践落地”的三级推进体系。

体系:分层分类的目标框架

现行政策构建了“学段衔接、维度多元”的内容体系,在学段划分上,小学侧重“基础习惯养成”,如《小学生守则》提出的“穿戴整洁、勤洗手脸”;中学强调“品德与社会责任”,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诚实守信、遵守公德”,在维度设计上,政策涵盖“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健康习惯”四大类,其中行为习惯包括文明礼仪、规则意识等12项具体指标(见表1)。

表1:养成教育核心内容维度 | 维度分类 | 具体内容 | 政策依据 | |----------|----------|----------| | 行为习惯 | 文明礼仪、公共秩序、劳动实践 | 《中小学生守则》(2025) | | 学习习惯 | 课前预习、专注听讲、反思总结 |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 | 思维习惯 | 批判性思考、创新意识、问题解决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 健康习惯 | 作息规律、体育锻炼、心理调适 |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 |

实施机制:协同与评价的双重驱动

政策实施以“协同机制”和“评价改革”为抓手,在协同机制上,政策明确“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责任分工:学校通过主题班会、校园文化等载体实施养成教育;家庭需签订《家庭教育责任书》,落实“生活即教育”理念;社会则依托社区实践基地、青少年宫等平台提供支持,在评价改革上,多地试点“过程性评价”,如北京市将“行为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上海市推行“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实时追踪习惯养成轨迹。

现存问题与优化方向

尽管政策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实践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知行脱节”,部分学校重知识灌输轻行为训练,如某调查显示68%的学生能背诵《守则》但仅32%能做到主动垃圾分类;二是“家校矛盾”,家长教育理念差异导致协同低效,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因监护缺失难以配合学校要求;三是“城乡差异”,城市学校因资源优势更易落实实践活动,农村学校则受师资、场地限制推进缓慢。

未来优化可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强化“政策执行力”,将养成教育纳入地方政府教育督导指标;二是开发“阶梯式课程”,按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螺旋上升的内容序列;三是构建“数字化生态”,利用AI技术实现习惯养成的个性化监测与干预。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养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什么?
答:养成教育与德育是“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养成教育侧重行为习惯的日常训练,是德育的实践载体;德育则涵盖价值观塑造、理想信念教育等更高层次内容,二者通过“习惯养成-品德内化”的路径实现融合,通过“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可自然渗透“坚韧不拔”的德育目标。

问题2:如何解决农村地区养成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答:可通过“三个一批”策略破解:一是“盘活存量”,利用闲置校舍建立“乡村少年宫”,开发低成本实践活动(如农事劳动、传统工艺);二是“借力增量”,与高校、企业合作开展“云课堂”“流动服务站”等项目;三是“制度保障”,通过教师专项培训、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方式提升农村教师实施能力,同时将养成教育成效纳入乡村振兴教育考核指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