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小龙教授谈宫颈癌的预防与认知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密切相关,在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六位,每年新发病例约11万,死亡病例约5.9万,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可防可控的癌症,著名病理学家、主任医师纪小龙教授多次强调,通过科学认知和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病率可显著降低,本文将围绕宫颈癌的病因、筛查、预防及误区展开,帮助读者建立全面的健康认知。

宫颈癌的病因:HPV感染是元凶
HP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HPV16和HPV型别是导致宫颈癌的高危型别,约70%的宫颈癌与此相关,感染HPV后,多数人体能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但约10%的感染者会发展为持续感染,进而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最终可能进展为宫颈癌。
纪小龙教授指出,HPV感染并非罕见数据统计显示,有性生活的女性中,约80%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HPV,但值得注意的是,HPV感染不等同于宫颈癌,从持续感染到癌变通常需要5-10年,这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充足时间。
宫颈癌的筛查:早诊早治的关键
宫颈癌筛查是降低死亡率的核心手段,国际公认的筛查方法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TCT)和HPV检测,纪小龙教授建议,25岁以上女性应定期进行筛查,具体方案如下:
| 年龄组 | 筛查频率 | 推荐方法 |
|---|---|---|
| 25-29岁 | 每3年一次 | 单纯宫颈细胞学检查(TCT) |
| 30-65岁 | 每5年一次 | TCT联合HPV检测 |
| 65岁以上 | 若既往筛查正常 | 可停止筛查 |
对于异常结果的处理需遵循医学指引,TCT提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者,建议6个月后复查;若HPV16/18阳性,需立即进行阴道镜检查。
宫颈癌的预防:疫苗与防护并重
-
HPV疫苗接种
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手段,目前全球已有三种疫苗:二价(覆盖HPV16/18)、四价(覆盖HPV6/11/16/18)和九价(覆盖HPV6/11/16/18/31/33/45/52/58),纪小龙教授强调,接种的最佳年龄为9-14岁,未发生性生活的女性接种效果最佳,但即使已有性生活,接种疫苗仍可预防未感染的高危型别。 -
生活方式调整
- 避免过早性生活(<16岁)及多个性伴侣;
- 正确使用安全套,降低HPV感染风险;
- 戒烟,吸烟会降低机体清除HPV的能力;
-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饮食与规律作息。
常见误区与科学解答
“没有症状就不需要筛查。”
解答:宫颈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等到异常出血或疼痛时可能已至中晚期,定期筛查才能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HPV阳性就是得了宫颈癌。”
解答:HPV阳性仅表示感染,多数可自行清除,需结合TCT和阴道镜结果进一步评估,不必过度恐慌。
相关问答FAQs
Q1: 接种HPV疫苗后还需要筛查吗?
A1: 需要,HPV疫苗不能覆盖所有高危型别(如HPV52、58在亚洲人群中感染率较高),因此接种疫苗后仍需按年龄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Q2: 宫颈癌会遗传吗?
A2: 宫颈癌本身不遗传,但HPV感染与性行为相关,若家族中多人有HPV感染史或宫颈癌病史,建议提高筛查频率并咨询医生。
通过科学认知、定期筛查和疫苗接种,宫颈癌已成为“可被消灭”的癌症,纪小龙教授呼吁,女性应主动关注自身健康,破除误区,用行动守护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