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通过一系列精准化、多维度的政策举措,为贫困家庭子女搭建起成长的阶梯,让教育真正成为改变命运的“金钥匙”。

精准资助,保障贫困学生“有学上”
针对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四川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实施“学前教育幼儿资助计划”,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给予每生每年1000元生活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250元,同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免费营养餐,高中阶段,设立国家助学金,一档每生每年3000元,二档每生每年2000元,并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方式,确保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资源倾斜,推动贫困地区“优上学”
为弥补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板,四川持续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的投入,在硬件建设方面,实施“全面改薄”工程,重点改善贫困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校舍,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实现“班班通”全覆盖,在师资配置上,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通过“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引导优秀教师向贫困地区流动,并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职称评聘倾斜力度,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四川云教”平台,让贫困地区学生共享名校优质课程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技能赋能,助力贫困人口“能致富”
针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四川将职业教育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开展“技能扶贫行动”,依托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特色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确保学员掌握一技之长,对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给予每生每年3000元—4000元的生活补助,并优先推荐就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关爱成长,守护贫困学生“心健康”
四川高度重视贫困学生身心健康,构建“物质+精神”双帮扶机制,落实“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饮用奶计划”,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依托学校设立“亲情电话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励志教育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通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项目,为贫困学生提供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资助,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贫困学生的良好氛围。
四川教育扶贫政策主要措施一览表
| 教育阶段 | 核心政策 | 资助标准/措施 |
|---|---|---|
| 学前教育 | 幼儿园资助 | 每生每年1000元生活补助 |
| 义务教育 | 免费教科书+生活补助 | 小学生1000元/年,初中生1250元/年;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
| 高中教育 | 国家助学金+学杂费减免 | 一档3000元/年,二档2000元/年;免除公办高中贫困生学杂费 |
| 高等教育 | 多元资助体系 | 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奖学金等,覆盖入学到毕业全过程 |
| 职业教育 | 技能培训+生活补助 | 每生每年3000-4000元生活补助;“订单式”培养,优先就业 |
相关问答FAQs
问:四川教育扶贫政策如何确保资助资金精准落实到学生手中?
答:四川建立了“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管理”机制,通过教育部门与民政、扶贫等部门数据比对,精准锁定贫困学生名单;资助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学生或家长账户,减少中间环节;实行资助政策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资金发放公开透明、不落一人。
问:除了资金资助,四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
答:除了硬件投入和师资倾斜,四川重点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四川云教”平台,让贫困地区学生实时享受成都、绵阳等名校课程;实施“组团式”教育帮扶,组织名校骨干教师赴贫困县支教;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推动城市优质学校与贫困地区学校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