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保健品已成为许多家庭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关于保健品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可能让消费者花费不必要的金钱,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潜在风险,了解并避开这些误区,是科学选择保健品的前提。

保健品能替代药物治疗
许多人认为,服用保健品可以替代药物,尤其是对于慢性病患者,他们希望通过保健品来控制甚至治愈疾病,从而减少对药物的依赖,这种观念是极其危险的,保健品的定义是“膳食补充剂”,其主要作用是补充膳食中不足的营养素,调节机体功能,而非治疗疾病,药品则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具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疗效,用于诊断、治疗、治愈疾病,高血压患者若仅依赖鱼油、辅酶Q10等保健品而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失控,引发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保健品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理进程,其成分和剂量均不具备治疗作用,患病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保健品仅可作为辅助调理手段,绝不能替代药物。
多吃保健品更健康
“多吃点总没错”是部分消费者对保健品的普遍心态,认为摄入越多营养素或保健成分,对身体的好处就越大,这种“多多益善”的观点忽视了营养素的均衡性和过量的风险,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在体内代谢较慢,若长期过量摄入,会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蓄积,引发中毒症状,如维生素A过量可能导致肝损伤、骨骼疼痛;维生素E过量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B族)虽然过量部分会随尿液排出,但大剂量服用可能引发腹泻、恶心等胃肠道不适,且会增加肾脏负担,部分保健品中的活性成分(如银杏提取物、人参皂苷等)与某些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过量服用会干扰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保健品的摄入应遵循“适量”原则,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选择,避免盲目叠加服用。
所有人都适合同款保健品
市场上一些保健品打着“全民适用”“老少皆宜”的旗号,但事实上,保健品的适用性因人而异,需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饮食结构等因素个性化选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对钙、铁、锌、维生素D等需求较高,但应选择儿童专用剂型,避免成人保健品中过量的成分;孕妇需补充叶酸以防胎儿神经管畸形,但应避免服用含维生素A的保健品,因为高剂量维生素A可能导致胎儿畸形;老年人因消化功能减退,对维生素B12、钙的吸收能力下降,可适当补充,但需注意与慢性病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的相互作用;素食者容易缺乏维生素B12、铁、锌,需针对性补充;而饮食均衡的健康人群则无需额外服用保健品,选择保健品前,应了解自身营养状况,必要时进行体检或咨询医生、营养师,避免盲目跟风。
保健品“天然”等于“安全无毒”
“天然”一词常被商家作为保健品的宣传卖点,让消费者误以为“天然=安全”。“天然”并不等同于“无毒”,也不意味着“无副作用”,许多天然成分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甚至毒性,马兜铃酸是天然植物中的成分,但具有强肾毒性和致癌性;部分“天然”减肥保健品中可能非法添加泻药、利尿剂,长期使用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肝肾损伤;还有的保健品中混入未标明的草药成分,可能与正在服用的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天然成分的剂量和纯度难以控制,若生产工艺不当,可能受到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消费者在选择保健品时,不能仅凭“天然”标签判断安全性,需查看产品是否经过国家监管部门批准(如蓝帽子标识)、是否有明确的生产厂家和批号,并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三无”产品。
保健品选择与使用的基本原则
为避免陷入上述误区,消费者在选择和使用保健品时可遵循以下原则:
- 明确需求:通过饮食评估或体检了解自身营养缺口,针对性选择,而非盲目跟风。
- 科学验证:优先选择有临床研究支持、权威机构认证的产品,警惕夸大宣传的“奇效”。
- 适量为宜: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服用,避免过量叠加。
- 咨询专业人士: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儿童)应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使用。
- 关注成分与标识:仔细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生产日期及批准文号,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相关问答FAQs
问:保健品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是否需要长期服用保健品取决于个人健康状况和需求,对于饮食无法满足营养需求的人群(如老年人、素食者、慢性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适量补充特定营养素,但需定期评估身体状况,调整补充方案;对于短期调理或营养缺口已弥补的人群,则无需长期服用,长期服用保健品时,建议定期体检,监测肝肾功能及相关指标,避免潜在风险。
问:如何辨别保健品与药品?
答:可通过产品标识进行区分:药品包装有“国药准字”批准文号(格式为“国药准字+字母+8位数字”),说明书需明确标注“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保健品则通常标注“蓝帽子”标识(即“保健食品”标志),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说明书主要标注“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药品强调治疗作用,保健品则以“调节机体功能”为主,不能宣称疗效。
